以戰地記者知名的 Don McCullin 的早期人生很有趣, 再怎麼看, 也是一個社會底層人物的寫照. 出身貧民區, 學校同學跟朋友都是貧民區的幫派份子, Don McCullin 本身也有閱讀障礙, 無法在課堂學到東西.

閱讀障礙這個先天缺陷讓我感到特別有趣, 因為文字能力的嚴重缺陷, 往往也意味著在色彩, 動作, 空間等非文字部份的驚人天賦. Don McCullin 在學期間, 美術的表現傑出, 還能因此而進入美術學校.


幫派混混在燒毀的房子合照, Don McCullin 23 歲拍的 -- 因為網頁的解析度不夠, 照片很多細節並不清楚, 有機會看印刷品時, 不妨多看兩眼, 仔細欣賞一下.

這張是 Don McCullin 揚名立萬的照片, 當時他只是個業餘的拍照者, 在同事慫恿下帶着照片到雜誌社, 從此走上職業攝影師的路. 引起轟動也是時機巧合, 因為 Don McCullin 那一幫剛在街頭誤殺警察而上了社會版頭條, 而這張照片, 勾勒出幫派混混生動的模樣. 掛在幫派混混額頭上的太陽, 強調出這些人桀驁不馴的深鎖眉頭, 以及房子裸露的樑柱跟透空的房間.

有趣的是 Don McCullin 自己說他在拍攝這張時, 並沒有構圖跟光線的明確概念, 他自己多年後看這張照片, 也很訝異能拍得這麼好.

Tacti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看了冼鏡光一系列古典鏡頭設計文章, 又讀了 Don McCullin 的自傳, 對 Nikon 早一點的鏡頭感到興趣, 果然, 不久之後, 手上就有了這顆快 40 歲的鏡頭.

DSC_4523c.jpg 

Don McCullin 在越戰時多用 Nikon F, 其中一台還幫他挨了顆子彈. 自傳封面就是作者掛著一台 Nikon F 配一顆看起來是 Nikkor-Q 135mm 的鏡頭.

McCullin%20Eng.jpg 

當時的 Nikon 鏡頭都是金屬跟玻璃做的, 不像現在都是塑膠或合成材料. 因為都是手動操作, 鏡頭的質感非常好, 買來之後裝上相機, 不由得就開始來回不斷轉動對焦環, 因為感覺真的很舒服.

光學方面, 網路上看到的資料都說 35mm F2 這顆的表現不錯, 廣受歡迎, 產品壽命很長, 從 1967 一直到 2005 才停產的 Ai-S 版本都是相同的光學設計. 不過這顆 Nikkor-O 是單鍍膜鏡片, 年紀又大, 照起來不知如何, 會不會感覺很浪漫, 用起來卻很肉腳?

(以下都只縮圖, 無其他後製)

DSC_4506 縮圖.jpg 

顏色比預期還好, 銳利度極佳. 上面這張是對焦在右邊的小女生.

DSC_4510 縮圖喬正.jpg 
在 APS-C 數位相機上, 沒什麼 CA 相差

DSC_4488 鬼影.jpg 
由於是單鍍膜, 耀光跟鬼影應該可以預期. 我小時候拍照, 逆光是件不應該發生的錯誤. 用這顆鏡頭, 好像回到小時候.

整個來說, 雖然外觀古意十足, 實用性一點也沒打折扣, 是很有戰鬥力的一顆鏡頭.

Tacti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讀 Ansel Adams 的自傳, 談到 "Visulization" 是他攝影創作過程的心智活動, 這個名詞或譯做 "觀想", 也就是在拍攝時, 在腦海中已經看到最後成品的樣子, 並據以進行拍攝.

 

我想這意味了對技術的完整掌握, 知道要透過哪些技術性操作 (鏡頭, 底片, 濾鏡, 光圈, 快門...), 以及後製沖印的步驟, 來達成心眼所看到的作品, 而技術的範圍及限制, 也會在 "觀想" 的過程中加以考慮跟掌握.

 

應該一般人也都有一定程度的 "觀想" 能力, 抽象思考本來就是人類所具有的能力, 人也能綜合各種條件進行預測. 不過心智能力要有效的開發跟練習, 才能有所發揮. 大部份的狀況是, 快門按下去了, 對成品的掌握度很低, 以偷懶的方式等著看成品, 再修正拍攝一張. 數位攝影並沒有妨害到 "觀想" 的心智運作, 卻遮掩了 "觀想" 的重要性, 讓拍攝失去思考.

 

Ansel Adams 也有談到 Cartier-Bresson 的 "決定性的瞬間", 解釋得非常清楚, 大致是人所能看到跟拍到之間, 都會有些許延遲, 眼睛看到 "決定性的瞬間" 才動念進行拍攝, 那當然都是錯失良機的作品, 唯有在心智上能預測 "決定性的瞬間", 才能用相機補捉到這一刻. 我想這跟一些有關 Cartier-Bresson 的傳奇很吻合, Cartier-Bresson 拍攝巴黎某次暴動事件, 可以冷靜到一個小時只拍 4 張照片, 能預測事件進展, 當然可以冷靜掌握重要時刻.

 

Ansel Adams 領晤 "觀想" 之道, 並做出第一張 "觀想" 的作品, 是在 1927 拍攝優勝美地的 "Monolith, The Face of Half Dome, Yosemite National Park, California, 1927" (這裏), 這張是 Ansel Adams 的早期代表作品, 已經展現出圓熟的技巧跟強烈的個人風格.  當時 Ansel Adams 身份還是職業鋼琴家, 他到隔年才決定要轉行為攝影師, 從這張照片, 山野的呼換跟對攝影的熱愛如此鮮明, 的確該轉行啦!

Tacti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翻著新買的 Henri Cartier-Bresson: Photofile 這本照片集, 發現裏面許多照片我都看過, 但以前並不知道是 Cartier-Bresson 的作品, 再上網逛了一下, 更吃驚, 原來還有更多我有印象的照片, 都是他的作品. (以下照片都有 link 到網路上較大圖檔)

#1

很多人對這個男孩得意的表情都印象深刻

Tacti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提善這位肖像畫大師, 在當時是貴族們爭相聘請的搶手人物, 傳說之一是某大皇帝曾幫他撿拾畫筆. 提善所畫的人物, 似乎都有生命, 讓貴族們想透過他的畫筆留下些許永恆 -- well, 結果真正永恆的是提善的作品, 不是畫中人.

(點選都可連到網路上較大張的圖檔)

Portrait of a Man, 1512

Tacti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拉斐爾這位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 筆下的聖母像是油畫上的典範, 呈現出無比的嫻靜與慈祥感覺.



拉斐爾的聖母像雖然淺顯易懂, 但並不表示很簡單, 油畫上的細部技巧並不是我特別關注的地方, 但單就構圖就非常有意思, 構圖 (包括位置, 姿勢, 動作) 的確也是整體平和感覺的重要因素, 試想若更改畫中的任一配置, 將會如何? 其實最終成品就是最佳的構圖, 要找出更好的構圖是非常非常難的.



拉斐爾的草稿中, 可以看到拉斐爾本人傷透了腦筋, 花了非常多的時間在構圖上. 聖母的視線當然是看著聖嬰, 聖嬰的位置是左還是右? 聖嬰的視線要往哪邊? 顯然拉斐爾曾實驗過只有聖母跟聖嬰, 後來才加入聖約翰. 構圖花掉這個畫作的大部份時間, 最後一但決定之後, 實際動手時就非常快了.

如果拿攝影創作的過程來比擬的話, 拉斐爾已經完全具備了創作所需要的深厚技巧跟專業器材, 事實上在每個時代, 都有無數的畫家具備這樣的條件, 但能讓畫作成為名畫的, 並只不是技巧跟器材. 技巧跟器材是成功的門票, 而構圖跟思考是成為名畫的決定原因. 攝影論壇常見到腦袋比鏡頭重要的論調, 其實兩個都重要, 一個是門票 (鏡頭), 一個是獎杯 (腦袋), 兩個都要具備才行.

Tacti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攝影: Henri Cartier-Bresson    作品名稱: Aquila degli Abruzi (1952)

很迷人的一張照片, 讓人宛若置身在畫面中, 立即要與搬運剛烤好的麵包的婦人交錯而過, 並且自然而然的吸引人的目光, 由近處下行的階梯轉折至遠處上行的山丘.

同一個義大利小鎮讓所有的觀光客來拍照, 包括我, 可能都拍不出這樣的照片.

Tacti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目前的主力器材是 Nikon D600 數位相機, 及 Konica Autoreflex 底片相機.

DSC_7049-600-2.jpg

 

Tacti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