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Konica Autoreflex T 的英文版手冊, 及 T3/T3N 的日文版手冊都提到 Konica 採用一種獨家的可變測光系統, 不同焦段的鏡頭, 會有不同的測光區域, 用廣角鏡頭的時候是啞鈴狀的扁平測光區域, 用標準鏡頭是中央測光區域, 以望遠鏡頭則幾乎是平均測光區域.

網路上看過網友稱頌 Konica 這個可變測光系統, 呃... 真的有人長期使用 T 系列相機, 完全了解這個可變測光功能, 並且享受到這個強大功能的好處嗎? 

我個人認為這根本是吹牛的功能.



(節錄自 Autoreflex T3N 日文版手冊)


(節錄自 Autoreflex T 英文版手冊)


這個可變測光系統的說法相當有趣, 因為 T 系列 (含 Autoreflex T/T2/T3/T3N 等型號) 是 1970 年代的機械相機,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 結構可以說非常的單純, 它只有兩顆 CdS 測光頭, 並不像後來的電子相機具有很多個小型測光頭, 可以透過電子運算挑選測光區域. 況且 AR 鏡頭沒有電子接點, 也沒透過機械方式告知機身它是什麼焦段, 如何在不同焦段下採用不同的測光區域? 實在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我自己從小使用 T3N, 扣除相機不在手上的期間, 前後加起來也還是有十幾年的使用經驗, 實拍經驗告訴我, T3N 的測光是中央加權測光. 以下面這張示意的照片為例, 如果廣角鏡頭的測光區域真的是啞鈴型狀的扁平範圍, 兩側的樹木應該得到正確的曝光, 但實拍經驗卻不是這樣, T3N 測光抓的 *一向* 都是中央區域.





 x x x x

 

為了解答我的疑問, 我做了些研究跟試驗. 


先研究手冊上的資料, 以下節錄自 Autoreflex T 英文版手冊, 紅色箭頭是我加上去的, 箭頭所指的就是測光頭, 位在觀景窗的左右兩測 :

 

以下節錄自 Autoreflex T 英文版手冊, 上面說不同焦段的鏡頭所傳來的光線, 會有不同的入射角度, 因而得到不同的測光區域.


拆 T3N 研究實物, 從觀景窗這邊看測光頭長這樣:



從五菱鏡這邊看則長這樣, 測光頭藏在稍深一點的地方, 躲在隧道底, 照手冊說法, 這個隧道是用來產生不同測光區域的設計.



由以上的結構看, 其實跟同期其他機械相機差不多, 這段期間 (1970 年代 ~ 1980 年代) 的機身, 依照測光元件所擺放的位置, 而有不同的測光區域, 但一律都是固定的. 兩顆 CdS 測光元件儘量貼近觀景窗, 以便接收跟觀景窗相同的光線. 那個神奇隧道可以得到不同的測光區域, 甚至是啞鈴形狀的測光區域, 實在看不出其可能性.



 x x x x


接下來是我設計的一個小小實驗, 在電腦裏面做了 25 張圖, 每張分別是 5x5 分割矩陣的一個亮區, 然後在螢幕上逐一顯示這 25 張圖, 用 T3N 搭配不同的鏡頭來測光.



分別用 24mm F2.8 (廣角), 50mm F1.4 (標準), 100mm F2.8 (望遠) 進行測試, 三顆鏡頭的結果很一致, 得到的結果示意如下, 較深的灰色表示較高的曝光值, 看起來的確是中央測光.



對於這個實驗結果, 我覺得實驗的完整性不足, 目前螢幕的亮度不夠, 也只測過一台機身, 並不能據以推論所有 T 系列 / 所有鏡頭 / 在所有曝光條件下, 都是中央測光. 另外, CdS 測光元件不夠靈敏, 或是測光元件老化, 都有可能造成誤差.

不過測試結果跟我的實拍經驗是一致的, 在我自己的 T3N 上, 我認定它是中央加權測光. 

至於各位同好, 就由大家自行判讀了. 


P.S., 搞了這麼一大圈, 實拍上, 拍負片有 3~4 EV 的寬容度, 而T系列機身的 CdS 測光元件, 經過幾十年歲月的退化, 現在頂多勘用而已, 機身的測光方式其實不需要斤斤計較, 但拜託請不要為這個手冊上宣稱的功能歌功頌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cti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